一、双碳动态 一、政策发布 1、液化石油气新国家标准发布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11月4日消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局)近日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液化石油气》(GB 11174-2025),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实施。标准增加和完善了技术指标要求,完善了试验方法。新版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汽油燃料产品质量,引领汽油燃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消费者用气安全。零碳诠释:汽油燃料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和汽车场景。标准中二甲醚的浸渍、硫含量等指标有利于减少泄漏等安全事故掺假劣质燃油造成的爆炸、设备损坏等事故,对保障居民和工业用户的安全具有直接意义。此外,新标准中增加1,3-丁二烯、硫含量等环境指标,有利于减少燃烧过程中有害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并与碳中和、污染控制、提高能源效率等国家战略相协调。 B、工业列车2、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厂正在建设中。 11月3日,宁波北仑电厂9号机组经过168小时的满负荷运行,顺利装机。从此,该电厂成为我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名列前茅。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仑电厂9台机组可发电约1.76亿千瓦时满负荷时一天的电量,可满足约2000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年发电量预计将超过400亿千瓦时。零碳解读: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煤电机组转型升级。此次安装的9号机组是节能减排一期工程的第二台机组,将于2023年开工建设。试运行期间,9号机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达到国内同期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据悉,该电厂已成为周边50平方米范围内最大的热源。电厂加快发展多能源充装发电建设风电、光伏、储能电站,发电重新绿色能源。 3、我国新能源储能装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11月5日,国家能源局节能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卞光启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储能”分论坛上透露,截至9月底,我国在全球已安装的装机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新能源储能已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0多倍。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分地区看,华北地区新能源储能装机容量3118万千瓦,占全国的30.4%;西北地区装机2672万千瓦tts,占全国26.1%;东部地区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占全国零碳的16.1% 解读:目前,我国新能源大发展趋势明显,单站1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存储等效使用时间约为770小时,同比增加约120小时。新能源存储在促进新能源开发和消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 4、国内最大的蓄热电锅炉式虚拟电厂正在建设中。据河北日报11月3日报道,随着华北地区逐步进入采暖季,最大储热蓄电锅炉式虚拟发电计划t同时进行。 “隐形工厂”没有实体厂房。相反,它利用智能平台将分散在张家口和唐山的共16台蓄热式电锅炉整合为一个整体。调节容量54.4万千瓦,参与电网调节。在保证采暖季电力可靠供应的同时,也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灵活性。据介绍,蓄热式电锅炉就像一个热能银行。当夜间电力供应充足、电价较低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起来;当电力消耗在阳光下下降时,储存的热能被释放出来用于供暖。国网冀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华北地区主要的虚拟电厂聚合商之一,整合分散的再生电锅炉资源,参与北华na 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零碳解读:虚拟工厂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对促进冀北新能源消纳发挥重要作用。冀北地区是我国“十四五”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200万千瓦,占比76%。为应对风电、光伏发电波动性,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精准设置上午00:30至7:00(风电时段)、下午12:30至16:00(光伏发电时段)运行时段。虚拟发电厂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当新能源电力较多时,引导用户多用电,积极消费新能源。当发电量不足时,减少用电量或释放电量及时储能,有效保障了电网稳定运行。三、当地动态 5、青海瓦让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1月1日,我国西部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青海瓦让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青海瓦让抽水蓄能电站是落实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工程。总建设工期约为8年。计划2030年机组投产发电,2031年底全部机组并网发电。电站建成后,将提高青海、西北电网的稳定性和新能源发电和利用能力。零碳解读:抽水蓄能当电力过剩时,发电站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并储存起来。当用电量下降时,水流带动机组发电,实现供电的“削峰填谷”。还起到调频调相、应急备用、黑启动等功能,助力电网平稳运行。青海蓄水电站总投资159.4亿元,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8台可逆机组,单机容量3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年使用时间1200小时。 6、河北石家庄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据新华社11月3日报道,近年来,石家庄市河北我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妥善推进风电、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10月底,全市新一代电力装机并网达到1015.6万千瓦,占调节装机容量的52%。零碳解读:近年来,石家庄地区光伏项目持续发展,风电储能加速,新能源整体发展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今年4月19日11时25分,石家庄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500万千瓦,达到511.86万千瓦,较历史极值489.4万千瓦增长4.59%,占占全网用电负荷的62.9%,标志着此时,超过60%的电力客户用上了清洁绿色电力。七、前三季度电网对外输送电量突破1084亿千瓦时。据国产电委网站11月3日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新疆电网全年发电量10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3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1%,占外送电量总量的30%以上。据测算,新能源输送的电力相当于减少常规煤炭燃烧10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万吨以上。目前,新疆电网已初步形成“七大”的基本电网架构。“内供电环网、外输五通道”,建成全国最大双线750千伏互通和全国最长里程750千伏线路的省级电网。零碳解读:萨卡萨鲁库扬、新疆电网ay una nang nabuo ang isang pangunahing istraktura ng grid ng“pitong-singsing na network para sa panloob na limang-channel para sa panlabas na paghahatid 供电”。Sa unang tatlong 宿舍,ang ± 1,100 kV 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 ay naghatid ng 55.85 bilyong kWh ng kuryente,isang pagtaas ng taon-taon na 8.11%;Ang ± 800 kV 哈密南至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Ang panlabas na paghahatid ng kuryente ng proyekto ay 33.85 bilyong 千瓦时 Ang ± 800 kV 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ay may panlabas na paghahatid ng kuryente na 8.46 bilyong千瓦时,na nagbibigay ng matatag na supporta para sa pagtiyak ng suplay ngkuryente sa 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的 iba pang mga rehiyon。三个特高压工程发挥骨干通道作用,促进跨地区电力资源高效配置。 8、甘肃发现超7亿吨大型炼镁白云石矿床 据甘肃省自然资源厅11月6日消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成功发现大型炼镁白云石矿床,总资源量达7亿吨,标志着该地区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据悉,该矿床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转马台地区。 2000年以来,为加快崆峒区镁白云石勘查开发,省、市、县财政联合出资,对转马台镁白云石进行了普查和详查。该区崆峒省省煤矿,由甘肃省煤田地质局146队分期完成。调查结果表明,该矿体产于中元古代蓟县系王泉口组浅海碳酸盐岩层中。共圈定出5处层状镁白云石矿体。 MGO平均品位20.67%,是优质镁白云石矿石。同时,该矿山具有规模大、埋藏浅、倾角平缓、厚度稳定等特点,具有便于露天开采的优势。勘查项目总体上通过地质填图、钻探工程、系统取样测试和选矿技术性能研究,查明了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和技术条件。零碳解读:我国矿产勘查取得丰硕成果今年以来,新发现矿产地80余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占近70%。预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25亿吨矿当量,同比增长约20%。其中,我国锂勘探成果领先全球,全球锂储量份额预计将提升至近20%。四、国际亮点 9. 中国向世贸组织提出加强碳相关标准合作的建议。据新华社报道,11月4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今年最后一次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正式提交了《关于在世贸组织加强碳相关标准合作讨论的建议》,重点解决碳相关标准碎片化问题,提出了推动碳相关标准的具体路径。通过系统化合作,推动贸易与气候协调发展。中方代表指出,随着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加快,碳相关标准在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国际贸易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该提案旨在落实2025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的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这一目标体系构建了涵盖能源、工业、交通、城乡等多维度的行动框架,表明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多边体系的决心。中方强调,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绿色标准应该成为各国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调的桥梁,而不是新贸易障碍。该提案基于现有的世贸组织职能,不施加额外义务,也不设定时限。力求“顺其自然,事物自然发展”。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提高互操作性、促进标准体系互联互通,各方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贸易便利化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零碳解读:当前,全球碳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标准碎片化、跨境合作机制不完善等结构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碳关税措施,主权信用风险、商业风险和“绿色壁垒”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推动国际政策协调,制定更具包容性和一致性的绿色金融已成为多方共识。社会治理框架。 10、中国-东盟跨境电力互助已突破75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占比超过90%。 11月4日举行的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能源电力投资合作持续升温。两国跨境电力援助已超过750亿千瓦时,其中绿色电力占比超过90%。东盟已成为中国能源对外投资建设的重要目的地。初步统计,截至2024年底,双方合作的水电、风电、光伏项目合计投资较2014年增长5倍以上,装机容量增长15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参与AS能源并网项目超过190个EAN国家,总价值超过920亿美元。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易跃春表示,中国与东盟的电力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与东盟已建成110kV及以上互联输电线路16条。 2021年至2025年,中国与东盟跨境贸易占我国电力进出口的比重将逐年增加,成为我国电力贸易的主要市场。零碳解读:电力与联通的密切合作已成为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和东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对接。截至2024年底,16条110千瓦及以上跨境输电线路已建成投运,综合电力交易量750亿千瓦千瓦时,其中绿色电力占比90%以上,首次实现区域绿色电力共享格局。 2、专题碳 首先讨论全球装机容量排名。中国储能如何为全球能源革命做出贡献?到2025年9月末,我国新能源储能装机将达到1.03亿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30倍以上,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以上。 0%,位居全球第一——11月5日,在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节能与技术装备司副司长卞光启公布了上述数据。新电子储能已成为重大能源项目投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新能源开发消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供电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出海”成为今年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储能企业“走出去”版图实现了全球主要市场的全覆盖,合作模式也从单一产品供应升级为联合开发、技术输出乃至全生命周期服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储能行业正站在市场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今年年初“136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储能领域从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深刻转变。持续通过创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适应新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更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生态建设将是行业稳定生存的关键。光储能/IC新年出国,中国能源转型中的中国力量。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在11月5日的萨安事件中表示,新能源存储作为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关键技术在我国正在快速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投资超万亿元,为世界提供高性能产品,贡献了中国能源创新力量。核电、电网、新能源存储、煤电等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重大能源项目投资。国家能源发展条例能源司副司长邢一腾在10月底的国家能源局第四季度会议上表示,今年前8个月,新疆、广东、云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新增储能项目年增速均超过100%。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存储等效使用小时数约为770小时,同比增加约120小时。云南、浙江、江苏、新疆、四川、青海、湖北等省区使用条件良好,调控作用已基本释放。 “出海”成为今年储能行业发展的流行词。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肖鲁在前述论坛上表示,近期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抓住市场机遇,依托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全球能源创新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这体现在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全球裸能源产业供应链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对外投资持续增加等方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海外企业50多家。 163GWH海外订单中,确定地区订单规模为111.6GWH。从地区分布来看,中东、澳洲、欧洲位列前茅。前三名,均在20GWH以上;南美洲、北美、南亚和东亚紧随其后,均在3GWH以上。从个别国家来看,澳大利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智利领先,英国、美国、印度、日本超过3GWH,土耳其、波兰、希腊、巴西规模超过1GWH。肖鲁表示,未来,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高质量“携程”,鼓励外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共享发展机遇;同时,支持高层“走出去”,引导国内企业在东道国实现共生共赢。此外,我国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储能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的协调对接。标准,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突破并拥抱综合储能导向市场的创新技术被写进了下一步能源任务的重点。 “十五五”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9月发布的《大规模建设新型储能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数量目标——2027年,全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近2500亿元。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储能产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今年年初“136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储能从政策主导的深刻转变。d 以市场为主导。清华大学教授夏庆在前述论坛中提出,中国构建了“积极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两轮驱动机制,成功推动了新能源存储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演变,加上容量补偿、区域交易等市场化激励手段,确立了储能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拓展了储能价值的实现渠道。在明确机制引导下,市场侧积极响应,实现装机跨越式增长和系统成本大幅降低,较2022年下降50%以上。展望未来,新能源与新储能协同发展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奠定了明确路径。碳峰和碳中和目的。创新技术成为储能行业拥抱综合市场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济新型储能正在快速发展,市场格局已从抽水蓄能为主转向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跨越式增长。能源技术联盟表示,储能产业正从政策引导、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转向市场驱动、强调度电成本和综合价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将重点关注材料、结构和智能的协同,提高传输效率,满足需求余振华表示,以风电、光伏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提出了成本、安全性、大型化、长寿命等方面的要求。ich带来了两个主要的创新方向——一是以本质安全、易回收、低成本和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储能。主体变化,二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AI+”应用变化,如智能温控、智能传感、智能预警、智能运维、智能交易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朱跃毅编辑陈莉校对刘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