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法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

日期:2025-10-09 09:23 浏览:

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对外发布法治模式2.0、全球法制法制教育合作联盟……近日,在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暨全球规则智库第四届论坛上,多项法制教育成果正式发布。 “21世纪世界100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起。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共计800余位来自世界五大洲最具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院长和法学家应邀出席。今年,大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主题。多国总统等国外嘉宾近200人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世界知名学府、国际组织领导人、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大陆的600多位法学院院长和实务专家齐聚一堂,就法律人工智能融合发展达成重要共识。 “人工智能不会消灭法律职业,但会尊重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管理问题。”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奥托巴耶夫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正在进入法律领域,为全球法律专业人士带来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不会摧毁法律职业,但会倾倒它。在t未来,律师将需要掌握新技能。他们不仅要有法律推理能力,还要有科技写作能力。他们不仅应该合法,还应该了解数字时代的道德标准。新加坡国立大学前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外国工程院院士Seeram Ramakrishna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研发公司正在慢慢进入“人工智能”开发领域,这比现在的人工智能影响更远。因此,加强全球管理和指导是重要而紧迫的。中央社会主义研究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吉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全球化。我们要坚持“团结无差别”,在尊重基础上找到“最大公约数”或者每个国家的管理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征。在管理人工智能方面,要通过制度对话弥合管理鸿沟,以权利保护引导科技向善,通过跨界融合培育法律人才,为人工智能发展开辟法治之路。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模式​​2.0”正式启动。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牵头启动全国高校首个大规模涉外法律研发,收集了24个国家3万多条法律法规、超过4810亿字的法律文本数据、30万条教学法律数据。涉外法治2.0大模型全面升级,拥有智能法律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六大子产品培训平台、法律文献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将全面服务走出去企业和法律技能部门,智能支撑国家法律研究和教育,开发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标志着法学理论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取得重大成功。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来自全球五大洲的近30所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成立了“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 “全球法制教育合作联盟”主张建立非官方的、开放的国际学术合作机制,通过永久性全球法治教育合作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制教育合作。学术研讨、常态化学术网络、教育参考共享平台,共同推动跨文明对话新范式构建,培育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据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这是新中国诞生后建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机器”、“陪审员的摇篮”,培养各类学生和法律人员30万余人。苗晨霞主编,李立军校对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